返回
顶部
 当前位置:网上课堂 > 学习讲堂 >正文
【学习讲堂】第十九期:让人道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2020-09-02 17:17:03  访问量:885
       又到一年“8·15”,一个值得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涤荡黑暗的战争,迎来最终胜利的时刻。


 

       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作为国人特别是红十字工作者,73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理应从那段漆黑的历史中汲取教益和给养,向当年那群面临屠刀和战火、在空前黑暗和险恶的环境中坚强抗争的红十字人致敬。
       红十字运动始于1863年。当年的那个早春,正在激烈讨论的人们或许还未真正意识到,这项运动的诞生,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项伟大创举,在此后数十年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人道保护的国际公约体系,成为庇护人类安全的最后屏障,深刻影响着此后一个多世纪的人类文明进程。
       当时的他们也不会知道,即便此后有100多个国家加入这套体系,誓约“在战争中保障战俘的基本人权,履行文明战争的职责和义务”,但在抗战期间的中国,在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下,尽管日本已经加入国际红十字运动并签署《日内瓦公约》,这套公约依然沦为一纸空文,无数没有武器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伤兵及战俘被残忍杀害,成为人类史上最黑暗、最残酷的一段记忆。
      究其原因,红十字运动是在战火和杀戮不断、自然灾难和社会危机层出不穷的年代,  根植于人类灵魂深处的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生命和尊严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并试图通过一套设计缜密、与时俱进的共同约定来对战争规模和武器的破坏程度进行约束,以对无辜平民和丧失抵抗力的伤兵进行保护。
       但从日军踏足中国领土的那一刻起,已经开启了一场反人类的侵略战争的开端,人性泯灭,兽性回归。此时,缺乏惩戒措施的红十字运动已经难以对日军的反人类暴行产生约束。
       尽管如此,红十字人仍然在顽强抗争。在南京,留守的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义不容辞地参与救援行动;在上海,苏克己医师带着助医刘中武及护士陈秀芳、谢惠贤,面对日军的屠刀冒死抢救伤员,被残忍分尸;在河北正定,县红十字会会长娄云鹤在日军攻占县城时“身中七刃,壮烈殉国”,其子娄家骧时任县红十字会救护队长,同时罹难;在贵州,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抗战时期全国战地救护工作的心脏,最多时领导着150余支分队、近4000名救护员,为逾千万名受伤军民提供救护。而通过国际红十字运动通道,白求恩、柯棣华、甘扬道、富华德等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抗战事业,有人甚至为之献出了宝贵生命。
        今天,我们缅怀和纪念他们,更要时刻警醒,世界仍不太平,在少数地区,践踏人道法的行为仍时有发生,红十字运动原则仍然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守,持续不断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然在导致平民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在执行救援任务时遭遇袭击,甚至丧失生命。
       此时,我们更需深思,这些人道悲剧的缘由是什么?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已经人尽皆知吗?各国红十字组织的法定地位及职能得到应有保护和支持了吗?那些违反人道法、战争法的行为得到应有惩戒和处罚了吗?各国在法律和道义上赋予日内瓦公约最神圣、最不可侵犯的地位,并将其视为人类共同信守的最高准则了吗?这些,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越是和平年代,我们越要牢记历史,高举这面光辉旗帜,积极普及人道价值理念,让人道光芒照亮地球村每一个角落。
 
         本文转自《中国红十字报》
上一篇: 【学习讲堂】第二十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下一篇: 【学习讲堂】第十八期:新时代红十字会干部要用好“三件法宝”